admin 2020-01-25 3211 0
我看到现在大大小小的心理课程都在教人沟通,几乎所有心理咨询的来访者,也都怀揣着一些期望,期望问题说清楚了,答案就在那里。
仿佛是我初学心理学时所向往的那样,我那时猜想自己只是没有掌握足够多的知识和技巧,所以心里有的东西却嘴笨说不出来。我那时想,只要自己学得多一些、深一些,问题就总是可以说得清的——就好像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所有情感,理所当然都有它的名字一样;就好像所有困惑所有未知,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一样。
可后来我越来越确信,事情并不是这样。
如果一种情感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被说透,那不是于你来说最深切的情感,那不会和你的灵脉相连。
前几天听一个朋友说,不知道为什么,自己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,可他们过世自己却始终没有感觉到很悲伤,倒是看电影情节常常很容易落泪。我问她,你看电影时,是看人去世的过程更易落泪,还是看回忆杀时更容易落泪?她一下子哭了。她说,我到刚刚你问的那一刻才突然有了感觉,因为以前我一直下意识觉得他们还活着,“回忆杀”三个字让我发现,我真的离开他们了。
是的,为什么最深的情感难以言说,甚至难以察觉呢?因为它们浸入我们的生活,在一点一滴中渗透入人格。如果我们要去言说,你需要把自己与之相连的那一段生命完完全全地托出,那是怎样的重量?有几人能够真的承担?
不仅仅是悲伤,愤怒也是,依恋也是。
我有一次临时遇上了一些十分冲击我的事件,急需找我的治疗师,可是她没有时间接待我,而此时,她已经陪伴了我很多年。我本能地相信她,原谅她,自己度过了最紧张的时间。在下一次见面的某一个机会,她问我,她没有及时出现,我的感受。我告诉她,虽然她没有出现,但是她很明确地在一个很早的时间里回复了我,使我确定不必等待,这虽然不理想,但我仍然感觉自己是被承接、而不是垂直掉落下去的。老师说,但是你今天迟到了2分钟。我愣住了。
是的,我以为我意识到了我对她的依恋,我以为我已经足够修通了对她的爱恨,可是在那一刻,我始知道这个过程不会有终点。你将永远比自己想象的更需要一个人,你也永远比你所知道的更容易恨一个人。而那些情感,最终又怎么能简单用爱、恨、需要这样的词就能说尽呢?即使如若可以,这几个词,也远比我们以为的要深刻、丰富得多。
所以,活得越久,越发现语言是个不够用的工具,多的是用语言表达不清的深沉感受。
或许正因如此,在语言的背景中,非语言的讯息才显得那么具有冲击力,就如同一场喧嚣的电影突然寂静下来的那几秒,无声的冲击,才最震撼心灵。
而反过来,当一切感受都那么难以言说时,一句点睛的诠释,也如同打开了潜意识的闸门,能够让情感的洪流一下子倾泻出来。
陈焕昭老师分享了一个缄默的个案,与之工作的整个过程,艰难、疑惑,恍如来访者把治疗师带入无边无际的黑暗,他什么也不说,只是无声地做着一些治疗师无法解读的事情,在这样的茫然和挫折里,治疗师始终坚持着,尝试一切的办法去接近他、了解他,也许有很多努力本身的方向是尴尬好笑的,可是和他“在一起”,尝试去“思考”“理解”他的那份情感却真实而热切。
老师说,“尽管和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不说话,可是我却发现我从没有对他感到厌烦或者困倦,相反,我对他很好奇,我很想了解他更多一点。”这种感觉,或许是来访者无意识希望治疗师感知到的,或许是治疗师本身具备的,无论是怎样,其中的情感之深切——深到哪怕没有言语、没有方向也没有希望,可还是不愿放弃——是无法用语言,一言以蔽之的。
老师说,最终契机终于还是来了,在他缄默的第二年,治疗师了解到孩子的出生史,原来妈妈在他出生时有产后忧郁症,她无法对孩子的表达做出反应,她希望孩子是安静的,是不吵不闹的。那一刻,治疗师了解了,来访者的缄默不是对他的拒绝,而是他在潜意识中,以一个婴儿时期顺从妈妈愿望的方式,以牺牲语言保持缄默的状态,去迎合妈妈,去挽留他最需要和最爱的人。
多么令人震撼而心痛的缄默!我们永远无法想象自己会多么需要一个人,也永远无法想象,自己会多么爱、又多么恨一个人。
如果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知道所有完整的情感,那么大概我们会很快被自己汹涌澎湃的情感和欲望所吞没吧。
而如果我们对此一无所知,又未免活得太过虚假无聊。
人生大抵是这样的过程,从蛮荒蓬勃的真实处来,经历压抑、隔离、矫饰与伪装,最终却仍抵不过命运的召唤,想要一步步再回到真实中去。
最深的情感,一直都在那里,沉默着,不可言说,却也从不消亡。
江西睿德心理
有态度 有温度 有尺度
为节约您的时间 咨询请提前预约
预约咨询
睿德小助:18000214180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明明下定决心远离控制欲强的人,却在新的亲密关系里再次陷入被支配的困境;每次换工作都发誓要摆脱“背锅侠”的命运,可没过多久又成了团队里默默扛下所有的人;甚至连选餐厅、买衣服,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和过去惊人相似的选择...
2025-08-11 43 0
作者|MOMO字数约:2800字阅读时间约4-6分钟01你有这样的朋友吗,每次找你聊天必定是为了大吐苦水,且听不进任何建议。陈文至今还记得小丁第一次开口借钱时的样子——电话那头他声音虚弱,说自己出了车祸,急需钱做手术。陈文心一软,二话不...
2025-08-04 74 0
当代生活中,压力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情绪反应。根据数据调研,76%的中国城镇居民存在心理压力,其中34%处于严重压力状态。年轻群体尤为突出,18-24岁人群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.1%,大学生中45.28%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。压力导致的失...
2025-07-24 122 0
最近听身边的家长谈论最多的就是南昌的中考分数线——实在是太高了!重点学校的分数线都在700多分,中考满分才740,700分以上,跟满分也没什么差别。家长们都在感叹,现在的孩子们,读书真是太难了!卷成绩的孩子,无休止的作业、考试排名、补课占据...
2025-07-15 130 0
首先希望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记住一件事——正常人不会孤立、排挤别人。然而在校园生活中,被同学甚至好朋友孤立,是一种常见且令人痛苦的经历,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感受,或经历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孤立是一种社会拒绝行为,指的是个体被故意排斥在某个...
2025-07-05 157 0
“妈妈,我不想上学!” 当孩子突然频繁抗拒上学,家长或许以为是厌学情绪作祟,却可能忽视了背后更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“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”课题组在2020年至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的调研显示,53.5%...
2025-06-30 194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