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min 2020-01-22 10225 0
观察是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学习的出发点
作者:蔡荣裕
(节选《婴儿观察与个案观察研讨会》讲稿,原文请参考心理学空间网)
远方星座的观察:
现今天文学或许是如此开始的:
有人看著夜空发呆,很多的亮光,但那到底是什麽呢?
每天每日每月每年持续观察与纪录,人类对那些亮光保持著兴趣,但那到底是什麽呢?
这需要人类的想像力,有人说那是星星,它们因此有了整体的名字,但是如何认识每一颗叫做星星的光点呢?
它也需要名字,再度的,希腊神话与其它故事帮上一些忙,让每个光点有个名字,或者一些光点串成一个称呼,可以像个老朋友那般,跟它打打招呼。
或者,对于一望无际的黑暗天空与星星的观察与想像,也创造了神话。
当后世者假设,神话也有它的意义,或者更明确地说,有人类心理的意义时,又回头丰富了神话。
在人类外显行为与言谈裡,总有人不信邪,认为言外另有意,这可能成相互攻击的缘由,或者言在意外,多了更亲密的想像空间。
佛洛伊德自喻,要在人类自恋之外,探究人类所不自知但却充满影响力的领域。
若以佛洛伊德后来对于了解女人所遇著的困境,他说女人的心理是黑暗大陆。
我们很难相信,精神分析百年来,对于这个黑暗大陆的探索,已经看清楚了,或者能够清楚解释所观察到的材料。
一如远望天空的光点,对于未知的心理黑暗大陆,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观察,观察外显行为、情绪的流露与情感的表达等等光点,持续建构后设心理学论点。
观察是认识的起始:
对于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观察,透过五官的观察,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。
但是人的内在世界如何观察呢?或者要如何观察佛洛伊德以降,精神分析所强调的潜意识领域呢?
依据精神分析发展百年来,已建构了以聆听为基础,以思想的自由为标的的理论与临床实作系统。
任何人也皆是在察言观色的过程裡,认识周遭物理世界与人际互动,只是这些观察与认识的过程,是人生收获的基础,但也常是相互误解的起源。
无论如何,一如达文西(Leonardo da Vinci, 1452-1519)在他的< 笔记>(Notebooks, 2008, Oxford Univ. Press.)一书裡,所强调的「经验」(experience),亦是以观察基础,造就他在科学(真)与艺术(美)的伟大成就。
也就是说,观察是经验的基础。
无可避免的,心理治疗者自身的人生观察与经验,也是做为心理治疗者时的资产,但是如何避免将这些个人经验,以未经消化与思索的方式硬塞给个案,这也是需要观察的部分。
例如,英国精神分析师W. Bion从经验裡,萃取出以「从经验来学习(Learning from Experience, 1962)」这个概念,做为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道。
观察做为心理治疗学习的出发点:
精神分析是以潜意识做为观察与工作领域。
但是面对个案来寻求心理治疗时,个案的複杂内在世界的课题,以及当前外在现实的问题,整体如排山倒海那般倾洩而出,加上个案常是迫切地在问题未明朗前,即会期待治疗效果的呈现。这些现象使得心理治疗者,尤其是治疗的生手,常会觉得被逼迫要儘快给与建议与答案。
然而,依据经验与文献,我们发现,虽然被化约为某种特定症状或人际困境等课题,但是个案的问题常是漫长历史过程裡,複杂因素的综合成果。
个案对于深层问题的防卫,而出现的临床阻抗现象,以及如克莱因女仕(M. Klein)所描述的死亡本能的无时不在,如何让生的本能所驱动的力道,得以有机会呈现,并发挥影响力,使得个案可以有机会了解自己,进而自由地解决困境。
因此,做为心理治疗者如何在这个过程裡,在看清个案的问题之前,仍能维持著心理治疗的架构,是个很大的挑战。
我们认为这个学习过程,需要先学习观察,观察个案的一切做为,而不是过早地急于要充当人生导师,要给个案某些人生的建议。
观察什麽场域呢?
以人的潜意识为工作对象,而不只侷限于个案所提出的外在现实世界困扰的处理。
当我们以潜意识为工作场域时,如何在被个案的外在问题捲入漩涡前,仍有能力维持治疗的互动,需要对于潜意识工作场域的熟悉与了解。
潜意识是无法由五官所直接触及的场域,我们只能由它所外显的「表徵(representation)」做为观察的对象。
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的训练需要什麽观察能力?
移情的观察是精神分析的重要基础,然而,随著精神分析史的开展,治疗师对于个案的意识与潜意识思考、情感与行动,也在「反移情(counter-transference)」有更多的论述。
所谓反移情,意指治疗师个人对于个案的移情所出现的反应。反移情并非一般所想像的,只是治疗师所意识到的个人情绪、情感与认知,而是治疗师所未意识到的潜意识领域。
这除了经由治疗者个人接受个人分析或个人治疗外,也需要经由观察个案的过程,在与第三者讨论的过程,亦在事后了解自己原先所不知的潜意识反应。
观察过程的心态:
我们试著以Hanna Segal的< 精神分析与思想自由>(Psychoanalysis and Freedom of Thought)裡触及的,想(thinking)以及思想(thought)是内在世界複杂流程裡,而自然浮现的说法,做为我们观察过程的态度与学习。
聆听过程裡所浮现的,那些自己欢迎与不被欢迎的想法(welcome and unwelcome thought)是什麽,但不是排空与拒绝那些想法,而是试著了解这些想法,对于自己的外在与内在现实的意义。
进而让观察者的思想,起能够更自由,更能试著理解个案,而不是只一心一意地欲将自己的生活常识与人生道理,强加在个案身上。
观察者与个案的互动目的:
不论远距观察或面对面介入式会谈的过程,不是以期待个案改变为目标。治疗者或观察者得观察自己的治癒欲望(therapeutic desire),会如何影响自己,以及如何影响与个案的关係。
观察者观察自己的想法、感受与情感,并且思考假设个案的内在状态。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做为精神分析取向所需要的,漂浮的注意力(free-floating attention)的能力。
观察首先需要忍受过程裡的混淆与未知(unknown),而不是在未知状态下,冒然做出过多的行动。
任何与个案的互动目的,在于只增加互动,而不在于要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引导个案至某个特定的目的与成就。
观察者同时逐步熟悉精神分析的理论,学习以精神分析理论做为参考点,增加自己的观察力、解释力与想像力。
这些只是我们对于观察的后设式假设,但这不损害我们的想像空间的扩大。
让个案以他自己的方式与节奏,得到他们对于自己的想法(self-knowledge),而不是硬吞我们的意见。
与婴儿观察的关係:
婴儿观察的模式亦有多种样貌,在此仅以将婴儿观察做为学习者的反移情观察为主,并想像婴儿内在世界的模式做为粗略比较。
相较依婴儿生理或心理发展的实验室设计模式,例如,观察婴儿在几岁时会如何动作,如何理解外界等,有人以成人或婴儿的「内在小孩」这名词,但这仍是很大范围的称呼,
如果精神分析对于成人或婴儿的处理,是以内在心理世界的 「表徵(representation)」“psychoanalytical baby”或 “infantile” (A. Green的用语)做为观察与处理的核心,而不是当刻裡真实肉体的real baby或actual infant。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明明下定决心远离控制欲强的人,却在新的亲密关系里再次陷入被支配的困境;每次换工作都发誓要摆脱“背锅侠”的命运,可没过多久又成了团队里默默扛下所有的人;甚至连选餐厅、买衣服,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和过去惊人相似的选择...
2025-08-11 43 0
作者|MOMO字数约:2800字阅读时间约4-6分钟01你有这样的朋友吗,每次找你聊天必定是为了大吐苦水,且听不进任何建议。陈文至今还记得小丁第一次开口借钱时的样子——电话那头他声音虚弱,说自己出了车祸,急需钱做手术。陈文心一软,二话不...
2025-08-04 73 0
当代生活中,压力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情绪反应。根据数据调研,76%的中国城镇居民存在心理压力,其中34%处于严重压力状态。年轻群体尤为突出,18-24岁人群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.1%,大学生中45.28%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。压力导致的失...
2025-07-24 121 0
最近听身边的家长谈论最多的就是南昌的中考分数线——实在是太高了!重点学校的分数线都在700多分,中考满分才740,700分以上,跟满分也没什么差别。家长们都在感叹,现在的孩子们,读书真是太难了!卷成绩的孩子,无休止的作业、考试排名、补课占据...
2025-07-15 129 0
首先希望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记住一件事——正常人不会孤立、排挤别人。然而在校园生活中,被同学甚至好朋友孤立,是一种常见且令人痛苦的经历,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感受,或经历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孤立是一种社会拒绝行为,指的是个体被故意排斥在某个...
2025-07-05 157 0
“妈妈,我不想上学!” 当孩子突然频繁抗拒上学,家长或许以为是厌学情绪作祟,却可能忽视了背后更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“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”课题组在2020年至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的调研显示,53.5%...
2025-06-30 192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