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min 2020-01-22 8886 0
我听朋友说起这样一件事情:
她孩子6岁那年,她在办公室听到外面有人敲门,
开门一看,惊呆了,她的孩子站在门口,兴冲冲地对她笑。
她问孩子:“你怎么来了?”
孩子有点得意地说:“我自己来找你的。”
朋友吓出了一身冷汗,因为家里离单位大约七八分钟的路,并且中间要横穿一条马路。
孩子说:“我过马路的时候是跟着一个老爷爷和一个老奶奶的,这样就不会被车子撞到了,对不对?”
朋友脱口而出说:“下次不许这样了,很危险知不知道?!”
孩子有点委屈,兴奋的神色黯淡下去,生气地说:“你不许我来看你是不是!”
朋友哭笑不得,她那段时间工作忙,常常在单位加班,孩子周mo见不到妈妈,
很有意见,于是擅作主张,勇敢地跨过了对同龄人来讲有障碍的距离,要来见她。
他做到了,这本来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,朋友也觉得他很了不起。
可是在骄傲的背后,却是深深的后怕,
因为生怕这次像往常那样肯定他,会让他感到,自己是真的太了不起了。
今天他能够独自跨越这段距离,没有通知家人,没有遇到车祸、人贩子,明天呢?
他会去更远的地方、接触更危险的情境吗?
我们肯定无畏,我们害怕的是没有边界的无畏。
听完她的故事,我想起很多个场景中,督导老师会对我们说,慢一点,再慢一点,你们的“动作”太多了,你们太希望做一个好妈妈,太想要“拯救”来访者了。
为了多帮助来访者一些,我们可能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孩童,在不知不觉中做了许多“魔法般的事情”。
来访者要开会,改时间!来访者要照顾老人孩子,改时间!来访者去度假,等TA等TA!来访者最近手里紧张,减价!
我们幻想着多给来访者们一点时间,少收一点钱,多照顾支持TA,他们的问题就更快解决了;
我们也幻想着TA是个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的孩子,需要“妈妈般无私的照顾”,并且获得照顾之后,TA就被养大了,会好起来。
这样潜意识的幻想还有很多很多。
我们不知不觉就幻想去做可以拯救别人、改变别人的“伟人”。
是不是呢?
当孩子的愿望完全被妈妈满足,TA可能会有两种结果:
其一,TA感到咨询室里太安全了,太好了,而外面环境险恶,无人支持理解,显然,这很容易让来访者依赖上咨询师,离开咨询师的支持会感到难以独自面对问题;
其二,TA可能会感觉自己好了,有足够多的能力去应付所有情况,就像那个6岁的孩子会滋生出一种“我有能力去找到妈妈”的感觉。
这不见得是坏事,但是它有一种潜在的风险——现实感不足,对于危机的忽视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碰壁甚至危险。
前一种情况,咨询师不知不觉地诱惑了来访者,而后一种情况,有可能把来访者和咨询师都陷入某种不可控的风险情境中。
咨询师潜意识中的过度自恋,是非常危险的。
咨询师真正的作用是什么呢?
咨询师需要让来访者依赖到什么程度?
咨询师在多大程度上有必要去做个“好人”,让来访者觉得你温暖包容,柔软亲切?
这种做法,究竟是来访者的需要还是咨询师的愿望?
咨询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帮助TA的来访者?
咨询师真的可以改变来访者吗?
咨询师在什么情况下,要勇敢坚持,什么时候又需要承认自己不过是能力有限的凡人,救不了死,扶不起伤呢?
如果象牙塔内是理想,那么象牙塔外就是现实。
客观世界的现实,来访者内心中的现实,以及咨询师潜意识中的现实。
咨询师的功能,是成为来访者内在新的可使用的客体,去矫正他的情感体验。但这不意味着咨询师永远要横在“好”字上,不去做坏客体。
温尼科特说,孩子只是父母的房客,
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开好家庭旅馆,最终送孩子离开。
咨询师也是一样的。
来访者最终需要的是有TA自己的决定,并且有为自己决定负责的能力,TA不是需要咨询师去迁就照顾,或是监督惩罚的,而是你要成为你自己,TA才能成为TA。
基于这一点,可能反而在很多时候,我们需要做的是和来访者们“斗智斗勇”,帮助他们看清TA的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。
当他受幻想所困,而提出种种不符合现实的困难时,咨询师需要做的,反而是坚定地拒绝,哪怕这对来访者来讲显得冷酷和不近人情。
因为咨询师有责任,教会来访者面对现实,并且让他有此勇气。
所以,咨询师迟早要做那个“坏人”的。
而比起明明无法也不该满足来访者,却要拼命不顾现实强行为之的“伪好人”,做个诚实的、不足的“普通人”对来访者来讲益处大得多。
起码TA不会心存不切实际的幻想,TA虽有可能对你失望,但也有机会学会承受和接受自己的局限。
置之死地而后生,一个人从内心知道自己的平凡,才不会过分自大地以为自己可以扭转乾坤,拯救世界。
不过,显而易见,这种“不满足”在那个发生的时刻是多么容易引起来访者的失望、恐惧和愤怒,又是多么容易勾连起咨询师的无能与挫败感!
没有挫折的环境,是不会滋生出真正的勇气的。
温尼科特说,爸爸和妈妈都有一个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的功能,就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能力照顾好自己,不死亡,不退场。
“先照顾好自己,在养育的过程中‘存活’下来”,这不是只当“好妈妈”就可以做到的事情。
咨询师,也需要在这样艰难的过程中,学会让自己“活下来”。
你需要知道并承认自己的局限,需要有勇气去拒绝来访者的幻想,更需要有力量去抗衡自己的欲望。
当咨询师心里没有想要剥削来访者的愿望时,为什么不能选择最真实的情况去回应他们呢?
我想,也许是怕来访者很脆弱,进而破坏咨询关系,或者伤害自己;也许是怕他们愤怒,认为咨询师是冷酷自私、没有同情心的谈话机器。
种种幻想,是咨询师内心的恐惧。就像小时候在象牙塔里,觉得美好纯真就应该是世界本来的样子,等有一天走出来,发现这些美好的东西原来还混杂着杂质,如同莲花下有淤泥。渴望把“好东西”给来访者的咨询师们,也会害怕自己让来访者们吃到了“毒苹果”。
然而,换个角度看,如若来访者真的如此去看待咨询师,难道不是恰恰呈现来访者真实的问题和困境吗?为什么很多咨询师却会不由自主地避开呢?
这种种的害怕,就构成了咨询师心中的藩篱,形成了咨询师工作中的局限,是咨询师要用力改变的地方。
象牙塔内是神,象牙塔外是人。
象牙塔内,学习勇气;象牙塔外,学习敬畏。
象牙塔内是无所不能的幻想,象牙塔外是实事求是的有限。
象牙塔内,一切可以有魔法般的办法——周围的人会照顾你的需求,你可以成为被众人接纳称赞的人,一点点进步都会受到肯定欣赏;
象牙塔外,你开始学习真实地面对这个世界,真实地面对自己。知道有些南墙不必再撞,有些坚冰不必再破。
这些事情,来访者们要学习,咨询师们更要学习。
希望那些现实的坚冰荆棘没有摧毁你的梦想,愿你走出塔外,有了利刃之后,仍然心有莲花。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明明下定决心远离控制欲强的人,却在新的亲密关系里再次陷入被支配的困境;每次换工作都发誓要摆脱“背锅侠”的命运,可没过多久又成了团队里默默扛下所有的人;甚至连选餐厅、买衣服,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和过去惊人相似的选择...
2025-08-11 43 0
作者|MOMO字数约:2800字阅读时间约4-6分钟01你有这样的朋友吗,每次找你聊天必定是为了大吐苦水,且听不进任何建议。陈文至今还记得小丁第一次开口借钱时的样子——电话那头他声音虚弱,说自己出了车祸,急需钱做手术。陈文心一软,二话不...
2025-08-04 73 0
当代生活中,压力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情绪反应。根据数据调研,76%的中国城镇居民存在心理压力,其中34%处于严重压力状态。年轻群体尤为突出,18-24岁人群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.1%,大学生中45.28%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。压力导致的失...
2025-07-24 121 0
最近听身边的家长谈论最多的就是南昌的中考分数线——实在是太高了!重点学校的分数线都在700多分,中考满分才740,700分以上,跟满分也没什么差别。家长们都在感叹,现在的孩子们,读书真是太难了!卷成绩的孩子,无休止的作业、考试排名、补课占据...
2025-07-15 129 0
首先希望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记住一件事——正常人不会孤立、排挤别人。然而在校园生活中,被同学甚至好朋友孤立,是一种常见且令人痛苦的经历,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感受,或经历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孤立是一种社会拒绝行为,指的是个体被故意排斥在某个...
2025-07-05 157 0
“妈妈,我不想上学!” 当孩子突然频繁抗拒上学,家长或许以为是厌学情绪作祟,却可能忽视了背后更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“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”课题组在2020年至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的调研显示,53.5%...
2025-06-30 192 0